疫苗的原理曾出現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撰寫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他寫道:「感染疾病後痊癒的人沒有患同樣的病。」這是2400年前創造的免疫效果記錄。

 

 

15世紀的中國出現了原始的預防接種,把天花患者的角質刮掉,塗在別人的鼻子上。但隨著病人的病毒被原封不動地傳染,健康的人也大量死去——這可以說是「疫苗」的副作用。

 

只有放入體內的病毒的病原性較弱或者沒有病原性,才能減少疫苗的副作用。200年前的詹納的天花疫苗、165年前的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都是通過這種原理首次開發出來。但疫苗事故在此後也持續發生。

 

1955年,美國有200多名兒童注射了小兒麻痺疫苗,反而導致11人死亡。這是在製造過程中未能充分去除病毒毒性導致的事故。

 

2017年菲律賓發生因注射登革熱疫苗導致100人左右死亡的事故,目前尚未查明疫苗的關聯性。

 

1976年,有4名美軍因感染豬流感死亡。結果,1918年西班牙流感和病毒類型(H1N1)是一樣的。雖然專家們說「大流行的可能性很低」,但美國政府為了安撫大眾的恐懼心理,決定讓全國民接種疫苗。

 

但注射疫苗後,出現了很多導致人體麻痺等症狀的「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導致數十人死亡。隨著這種疫苗遭到強烈批評,耗資數億美元的全民接種工作被迫中斷。

 

韓國今年的流感疫苗風波愈演愈烈。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人僅昨天一天就增加了18人。也有注射經過同一製造工序的疫苗後死亡的人。雖然有必要冷靜地觀察,但是對因果關係的疑惑越來越大,焦急等待的時間似乎會變得更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