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5月,副總統賴清德就曾經表示,新冠疫情能否守住下半場,關鍵在疫苗。不過疫情指揮中心顯然沒把這句話放在眼裡,甚至到了9月,衛福部長陳時中還說台灣有時間觀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台灣有本錢可以等」。這一等,果然就讓台灣失去了多次疫苗採購的良機。

放眼各國疫苗發展,跨國性研究非常普遍。如BNT/輝瑞疫苗,就是德國和美國共同合作,甚至也有中國大陸合作的影子。台灣疫苗研發基底不弱,但最大的軟肋是因為疫情不嚴重,以致難以做有效的人體臨床實驗。政府一直在談跨國合作,但實際上在疫苗的層面,台灣卻幾乎是單打獨鬥,也看不到政府有什麼努力協助廠商取得與國外的合作,「只有國家隊,沒有加入國際隊」,可說是錯誤的第二步。

去年下半年,本土疫苗進度已經無法期待,「外購」似乎成了不得不的選擇。但即使是在外購政策上,政府犯下的錯誤也是不勝枚舉。首先排除了大陸疫苗,不能說沒有政治力介入的影子。接著又因為不知名的原因,拒絕東洋與BNT的交易,讓台灣最後一次失去率先取得疫苗的先機。相關交易為何破局,衛福部迄今仍提不出有說服力的說法。至此外購疫苗只能受制於人,已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及至去年底到今年年初,陳時中宣布完成外購疫苗,然後又說因各種因素破局、延遲,一下推給大國超買,一下說是印度工廠大火,再接著說是因歐盟禁運;但若在任何一個關鍵時機,衛福部都盡早出手,又豈會因大火、禁運就拿不到疫苗?可以說,在疫苗上,指揮中心幾乎做錯了所有的事。

如今有消息指出,可能有少量的疫苗將在近日運抵台灣,供一線醫療人員使用。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有疫苗可用當然很好;但以目前傳出的數量看,根本不夠給所有醫護人員使用,這不免令人擔心,這次少量的進口,是只求政治交代?還是有接下來量能有疫苗會陸續抵達?如果是前者,那就是作秀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