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種病毒確診案例逐漸增加之際,許多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民眾開始感到惴惴不安,無法確定做哪些事情是安全的,除了思考著日常生活習慣是否應該調整之外,還擔心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還沒有打疫苗的兒女。

華盛頓郵報1日報導,住在奧克拉荷馬州諾曼(Norman)的70歲退休會計師威爾遜(Marc Wilson)表示,施打第二劑新冠疫苗後,滿心歡喜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重回疫情爆發前的生活常態,例如游泳。但他發現,過去絕大多數的日常活動,包括到食物銀行及遊民收容所當義工等,都必須等到疫情獲得控制才能恢復。

有著糖尿病等痼疾的威爾遜,雖然打了疫苗,平常對於防疫措施並未掉以輕心。他指出:「如果你聽到醫生告知『你若得了新冠病毒,肯定沒命』,當然會非常注意。」

報導分析,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先前便曾警告,施打新冠疫苗絕非等同獲得「免死金牌」,隨著變種病毒紛紛出現,最近剛接種疫苗的民眾被迫面對自我風險評估:做哪些事情是安全的?去哪些地方是安全的?我到底該如何與還沒打疫苗的人互動才好?

華盛頓郵報指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簡單。目前疫苗分配有著不均勻的狀況,醫護人員及老年人排在優先順序,數千萬民眾則仍在排隊,是否已施打疫苗因此牽動著家庭成員與社區民眾之間,在疫情期間的互動關係。連續好幾個月居家避疫、染疫風險最高的祖父祖母,現在可能因為已經打了疫苗,反而比年輕的兒孫們擁有更好的保護效果。

64歲的舊金山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醫學系主任沃契爾(Robert Wachter)日前剛接種第二劑疫苗。他表示,如今對於看牙醫或上髮廊理髮,感覺比還沒打疫苗之前來得安心,不過仍然非常小心,避免從事增加染疫風險的活動。

沃契爾舉例說,現階段並不會與親友一起在室外環境共同用餐,就算這些親友已經施打疫苗也一樣。

69歲的珍‧索羅門(Jan Solomon)連續好幾個月負責出門買菜,好讓72歲丈夫可以留在家裡不必出門。但現在夫妻兩人都將接受疫苗施打,反而開始擔心起同住一個屋簷下的35歲兒子。索羅門說,她與丈夫將會持續戴口罩,不上館子,並跟他人繼續保持社交距離。她表示:「我們必須保護兒子,我們不想成為病毒傳播者。」

華盛頓郵報指出,對於施打疫苗之後的病毒保護,許多領域仍是科學家目前仍然無法確知,例如打過疫苗的民眾是否可能感染病毒,成為無症狀傳播者,導致身邊沒打疫苗的其他人遭到病毒傳染。報導指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公共衛生專家呼籲已打過疫苗的民眾應該持續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另外,傳染力較強的變種病毒在美國陸續出現,已經施打的疫苗對於變種病毒究竟有多少保護效果,科學家也正在跟時間賽跑,探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