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曾經去過購物區,在那裡肉店和雜貨店直接從農場出售新鮮農產品,那麼您去過的地方在世界上某些地方被稱為「濕市場」。

 

這可能令人驚訝──因為在西方,濕市場這個詞幾乎已經成為Covid-19的代名詞。據信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已在全球感染了近200萬人,起源於武漢市一個潮濕的市場,那裡出售豪豬和鹿等野生動物,並將其屠宰以供食用和醫藥。

 

美國最大的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西(Anthony Fauci)在4月3日的講話中告訴福克斯新聞(Fox News),所有潮濕的市場都應該「立即關閉」,他不明白為什麼它們仍然開放。但是,與出售諸如穀物或家用產品等不易腐爛商品的乾貨市場相反,乾貨市場只是提供大量新鮮農產品的地方,一些(但不是全部)也出售活體動物。由於在供應商洗菜或洗淨魚後地板經常被軟管弄濕,因此它們被稱為「濕市場」。

 

(工人於2019年7月10日在北京的一個市場上準備了一個裝滿海鮮的攤位。圖片來源/CNN)

 

專家說,出售活體動物的潮濕市場可能會冒著危險條件,使病毒從封閉區域傳播到動物,從而導致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尤其是如果它們保留了稀有動物或從野外捕獲的動物,例如,2003年的SARS流行與廣東省的貓鼬銷售有關。

 

但是,大多數濕市場不是裝滿準備被宰殺的外來動物的病毒培養皿。對於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只是可以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購買新鮮食物的地方,例如雞肉,豬肉,魚和蔬菜。

 

(武漢衛生應急小組的工作人員於1月11日對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封閉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進行了搜查。圖片來源/CNN)

 

十億美元的野生動植物貿易

 

不僅在中國大陸,甚至在整個亞洲,濕市場都是常見的現象。例如,在香港,濕貨市場網絡廣泛,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當地人購買肉類和蔬菜,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一個,但沒有一個地區交易外來或野生動物。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台灣、泰國和越南也可以找到類似的市場。

 

然而,一些濕市場可以為外來野生動植物的貿易提供出口,根據2017年中國政府的報告,這些市場的價值超過730億美元。但是,貿易雖然有利可圖,但絕不是主流。食用野生肉並不常見,尤其是在大城市,消費者經常不得不前往特定地點購買稀有或外來動物。

 

(在2019年7月10日拍攝的這張照片中,一名屠夫在北京市場的攤位上切了一塊豬肉。圖片來源/CNN)

 

在多個省份的SARS當局試圖解決野生動植物貿易之後,禁止出售某些動物(例如貓和蛇),但許多禁令沒有得到執行或被悄悄取消。為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中國政府於2月下旬暫時禁止以野生動物為食的貿易,目前正在起草一項永久性法律,以進一步加強控制。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截至3月22 日,至少有94%的中國大陸濕貨市場已經重新開放。但是,尚不清楚有多少完全停止交易野生動物。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環境未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段畢格斯說:「面對Covid-19,可以理解的是,全世界都在呼籲關閉所有濕市場。但是,全面禁令不太可能是對此風險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正如先前在禁令和關閉方面失敗的嘗試所表明的。相反,新的政策和法規需要將科學證據納入考慮範圍,並考慮對野生動植物的不同文化觀念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