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可能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並可能從現在延伸至將來。精神科醫生以及心理學家均呼籲盡快展開相關研究。

這些專家在《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中表示,智能電話應該應用於實時監察精神健康狀況。

 

 

他們表示,需要為不同的特定人群制定不同的支援協助,比如兒童和前線醫護。有調查顯示,焦慮和互相隔絶已經對大眾造成影響。

 

「更多的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滑,這是傷害人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風暴。」該學術文章的作者之一、格拉斯哥大學的羅里.奧康內爾教授(Prof Rory O'Connor)說。

 

他說,什麼都不做的話,風險可能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增加,以及更多的人開始酗酒、使用毒品或者賭博,並帶來其他後果,比如無家可歸者增多等。該論文的作者們表示,當務之急是監察焦慮、抑鬱、自殘、自殺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

 

57歲的凱特.金(Kate King)有抑鬱症。她說,對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來說,這是特別艱難的時候。

不過,凱特學會了一些調適的方法,重點是活在當下——還有拉她的手風琴。

「它對我是有用的,」她說:「我不能出去喝咖啡,所以我會每天早上坐下來,在線上和其他人或者是我兩個女兒一起喝一杯。」

 

(凱特.金表示,她找到了應對輕度焦慮的方法。圖片來源/BBC)

 

英國醫學科學學院(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在三月底進行的兩項網上調查,呈現了一個當下人們心理健康狀況的簡單圖像。

其中一項是由英國慈善機構「MQ」對超過2100人進行的調查,包括很多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士,他們對於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獲取的支援和服務有所擔心,並且害怕他們的健康問題可能會變差。

 

另一項則是有1099名公眾參與,揭示了人們對於社交隔離效果的擔心,以及危機應對所造成的財政困難。

雖然在全球大流行期間,焦慮和壓力增大是可以預期的,但是該文章指出,抑鬱、自殘或者自殺的人數也會有上升的風險。該文章稱,在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期間,65歲以上的自殺事件增加了30%。

 

文章還指出,用來應對全球大流行的政策將無可避免地增加失業率、經濟不穩以及貧窮,從而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哪些人群最易受影響?

 

該論文列出了有八類人,對於全球大流行的感受可能與一般公眾不一樣:

 

1.兒童、年輕人以及家庭(學校停課、家庭暴力、沒有免費校內膳食等)

2.成年長者以及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隔離、孤獨、喪親等)

3.已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士(支援服務受影響,以及舊病復發等)

4.前線醫護人員(害怕被傳染、工作壓力)

5.學習上有困難的人(時間表以及支援方式改變)

6.低收入人士(工作和財政不穩定)

7.囚犯、無家可歸者及難民(社交隔離)

8. 社會整體可能在衛生問題上經歷更多的不公平,比如更多人要使用慈善機構派發的食物等

 

哪些事情有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據參與調查的人們反饋:

 

1.與朋友、家人在網上保持聯繫

2.保持忙碌狀態,做喜歡的事、撥弄手藝、閲讀、看電影以及改善家居環境等

3.讓身體活動起來,比如散步、跑步和運動課程等

4.保持平靜,通過正念自我覺察、冥想、祈禱或者養寵物等

5.吸收信息——管理對新聞和社交媒體信息的接收

6.通過每日計劃來保持日常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