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有很多證據證實,在如廁、吃飯或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後洗手能夠降低感染疾病的機率,但是,能夠每天以正確方式洗手的人只有5%。

 

(圖片來源/BBC)

 

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調查發現,有10%的人使用公共廁所後沒有洗手,而在那些洗了手的人中,則有多達33%的人沒用肥皂。我們每天都會用手接觸自己的臉,從而讓病菌從手上轉移到鼻子和嘴上,最終進入人體。巴西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公共空間,我們平均每小時會接觸各類物體3.3次,而每小時我們會接觸自己的嘴或鼻子3.6次。

 

很顯然,我們應該以正確方式洗手,問題在於,坊間流傳的很多洗手秘訣都是錯的。

 

一定要用熱水洗手才乾淨嗎?

 

一項針對500名美國成年人士的調查發現,有69%的人認為水溫會對洗手效果產生影響。高溫能夠消滅細菌,這是對的(這就是我們需要吃熱食的原因),然而要想達到能夠消滅皮膚細菌的水平,水就必須滾燙才行。

 

例如,沙門氏菌能夠在攝氏55度的環境下生存10分鐘以上,要是用這麼熱的水洗手,用不了30秒,你的皮膚就會嚴重燙傷。

 

為了了解用不同水溫的水洗手後手上殘留的微生物數量,佛羅里達州的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實驗手段。實驗中,先用生牛肉末擦志願者的手,然後用不同溫度的水洗手。研究者發現,無論用冷水、熱水還是溫水洗手,手上殘留的細菌數量都沒有顯著差異。

 

然而,要是我們在公共廁所裡取消熱水龍頭,恐怕並非一個好主意。要知道,人類的行為是很奇特的。在上述實驗中,受試者的洗手時間都是固定的。但在真實生活中,如果水溫很高或很低,我們就不會洗很長時間的手,而讓人感覺舒適的溫水則會讓我們在洗手檯邊站更長時間。

 

(大多數研究建議,用一次性紙巾擦手是最有效地殺菌方法。圖片來源/iStock)

 

抗菌洗手液比香皂更有效?

 

關於此問題展開了很多研究,早在2007年,就有人總結了這些研究並得出結論:與普通香皂相比,抗菌洗手液裡最常見的殺菌成分「三氯生」並不會讓手上殘留的細菌數量更少,同時三氯生防止感染的能力也不強於香皂。

 

與此同時,多家實驗室研究表明,三氯生可能會提高細菌抗藥性,同時影響動物體內的激素水平,因此美國和歐盟都發佈了在洗手液中禁用三氯生的命令,因此還是用香皂和水洗手吧!

 

洗手後有必要擦乾/烘乾手嗎?

 

人要是有急事,往往等不及讓手自然風乾。在離開化妝室時,雙手最好不要去接觸任何物體。如果有接觸,濕的手就會更容易沾染到細菌。

所以,洗手後盡量讓你的手保持乾燥,這樣會減少殘留在手上的細菌數量。

 

應該用烘手機吹乾手還是紙巾擦乾?

 

關於這個問題,人們仍然爭論不休。大多數論文傾向於認為一次性紙巾更好,它避免了用老式電動烘手機烘乾雙手所花費的時間。紐西蘭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需要45秒鐘才能烘乾手上的多餘水分。沒人願意站在烘手機前花那麼長時間。

 

(老式乾手機的烘乾速度很慢,但是新型產品已經大大提高了乾手速度。圖片來源/iStock)

 

下一步,研究的場所應當離開實驗室,來到真實的公共廁所。

 

美國一座大學城對3,000餘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如果廁所很乾淨且管理完善,人們就更願意停下來認真洗手。但是如果洗手台很髒,他們就只想早點出去。

 

研究發現,無論你採用哪種方式洗手或者烘手,時間都是越長越好。使用大量肥皂沫,充分洗滌你的手掌、手背、指間、指甲縫和手腕至少需要15-30秒時間,這正好是把《祝你生日快樂》唱兩遍所需的時間(當然如果是在公共廁所,請注意控制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