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戰役,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防疫措施做得怎樣?但前提是你必須確保對比相同的事情。我們先以美國為例,截止到4月20日,美國死於新冠人數超過4萬人,比任何國家都多。

 

但是美國總人口有3.3億。

 

如果我們把西歐5個最大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人口總和加起來,大約是3.2億。而這5個國家到4月20日為止新冠死亡人數總和卻超過8萬5千人,是美國的兩倍以上。

 

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只看數字。

 

(圖片來源/BBC)

 

「死亡數據」該由誰來定義?

 

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各國在登記新冠死亡人數時存在著差異。比如法國報告的每日死亡人數包括了養老院裡的死亡人數;但是英國報告的每日死亡人數僅限於醫院裡死去的人,不包括養老院中的。

 

同時,在統計死亡人數和死因方面也沒有一個國際間可接受的統一標凖。例如,必須要經過檢測後才能算做新冠死亡呢?還是只要醫生懷疑病人死於新冠就可以呢?

 

再者,新冠病毒是否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還是只要死亡證書上提到新冠就可以呢?你比較的是否是同樣的事情?

 

(圖片來源/BBC)

 

政治因素──政府作業是否公開透明?

 

不難理解,如果是一個政體受到嚴格掌控的國家,人們很難相信其數據的可靠性。比如,像中國和伊朗這樣的國家。他們的死亡數據是否凖確,我們無從所知。如果按每百萬人口的死亡比例來看,即使武漢把死亡數據上調50%之後,中國的死亡人數仍然非常低。我們能真正相信這些數據嗎?

 

(圖片來源/BBC)

 

人口密度、老化程度與都市化的影響?

 

不同國家的人口差距相當巨大。例如,一個國家的人口平均年齡以及居住分佈的人口統計學尤其重要。以英國和愛爾蘭為例,如果把這兩個國家相比較就會有問題,因為愛爾蘭人口密度比英國低得多,而且絶大部分人口生活在鄉村地區。

 

該地的醫療資源是否充足?

 

另一方面,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要比大多數非洲國家好得多。這當然對一個國家在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時影響巨大。同時,還有不同文化如何適應社交疏離因素等。

 

(圖片來源/BBC)

 

 

另外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併發症問題,即有多少人在感染病毒前就有糖尿病、心臟病或高血壓等。

 

有多少人經過病毒測試篩檢?

 

凡是那些在疫情初期進行大規模測試,並後續追蹤傳染源的國家,似乎在減緩疫情傳播速度方面做得最為成功。比如,德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死亡率要低得多。所以,人均測試量可能在預測低死亡率方面非常有用。

 

(圖片來源/BBC)

 

但即使如此,各國統計測試的方法也未必相同。有些國家記錄的是他們檢測了多少人,而另外一些國家記錄的是總檢測量,比如,許多人可能檢測了多次才得出凖確結果。另外,還需要考慮檢測的時機,例如,大多數檢測是在醫院還是在社區中進行的?

 

究竟誰的防疫措施做得比較優秀?

 

那麼,通過這些比較我們能得出任何有效結論嗎?

 

牛津大學的奧克教授(Prof Jason Oke)表示,人們想知道為什麼一個國家比另外一個國家做得好,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他說,檢測似乎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奧克教授表示在疫情結束前不太可能確定哪些國家對此處理得更好。

他說,直到疫情結束後我們才能為這次經驗學到真正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