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夏天氣溫頻頻破表。台灣童綜合醫院急診部魏智偉主任表示,暴露在高溫環境,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他說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外,若服用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

 

 

魏智偉指出,中暑高危險群中,若服用藥物因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

 

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caffeine)、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

 

某些藥物會造成體溫調節失衡,高溫下增加中暑機率。

 

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

 

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中樞輸出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

 

魏智偉提醒,有服用這些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