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跑,難免會受傷。不論是跌倒擦傷或手術,都可能讓身體產生傷口,想減少留下疤痕的機會,須掌握最新傷口照護觀念。

 

傳統觀念認為傷口需保持乾燥,已被研究推翻,最新觀念認為,傷口處於濕潤均衡環境,癒合速度比乾燥環境快兩倍,且增加疤痕的「下壓力」和按摩,更能改善疤痕。

 

 

乾式癒合易沾黏 容易留疤

 

台北榮民總醫院重建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吳思賢說,當皮膚受傷,從發炎期、增生期至重組期,癒合反應就會啟動,過程中任一步驟被打斷,就會產生不正常疤痕,尤其上臂、下巴、胸前最容易有疤痕。

 

傷口癒合方法分為「乾式」及「濕式」,前者使用容易取得且便宜的紗布、美容膠布覆蓋傷口,但紗布水分流失後,會開始吸組織液,造成沾黏,換藥易撕扯新生皮膚,容易留下傷疤;後者為水凝膠傷口敷料,密閉環境有利維持濕潤,同時又能防水、給予病灶處下壓力,不易留疤。

 

傷口密閉很重要 還要防曬

 

吳思賢進一步說明,乾式癒合易留疤,與傷口容易產生痂皮,不利於表皮細胞生長、難長出表皮有關;反之,如貼水凝膠敷料,不影響表皮細胞生長,且疤痕處於密閉環境,可防止表皮水分流失,避免刺激真皮層組織母細胞過度活躍,造成疤痕肥厚,這就是傷口照護「密閉」的重要性。

 

另外,因復元中的疤痕應避免表皮水分流失,病灶處防曬也不容馬虎。吳思賢提醒,為減少太陽直射,紫外線帶走水分,傷口也需要防曬,但穿著長袖衣物也無法阻絕紫外線,有傷疤的民眾在外出時,建議塗上防曬乳,但切記只能在表皮已長出新生組織、傷口進入重建期才能使用。

 

對抗皮膚張力 避免傷疤肥厚

 

傷口照護原則還有「抗張力」,吳思賢說,研究證實,若傷口出現在關節處或軀幹上部,患部因皮膚受高張力,產生物理性反覆刺激,皮膚張力愈大,愈容易產生又紅又凸又硬的疤痕,若要避免傷疤肥厚,需使用與傷口垂直方向敷料,固定住傷口,降低傷口張力。

 

減輕來自疤痕附近皮膚或關節運動所承受的張力,研究顯示,增加傷口的「下壓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表皮受傷後約三至六周,傷口照護進入淡疤期,可改以緊貼傷口的傷疤貼片,吸濕膨脹後產生的下壓力,減少疤痕及血腫的現象產生,有助新生組織恢復平整,預防疤痕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