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英國提出了頗具爭議性的群體免疫理論,其理論是敞開城門引入新冠病毒,讓約60%人口感染病毒後產生抗體。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在當時評價,英國的這項防疫策略是近乎無情的理性。

 

(英國牛津大學研製的一款新冠病毒疫苗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圖片來源/BBC)

 

疫情在全球蔓延,全世界更多國家寄希望於疫苗問世。群體免疫與疫苗接種是否殊途同歸?等待疫苗問世的空窗期是否是變相的群體免疫?疫苗是否一定有效?未來全球的防疫打法該如何規劃?

 

記者採訪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對這些問題進行求證。

 

(陳錚鳴表示,病毒是暫時消滅不了的,這是科學界現在的一個普遍共識。圖片來源/BBC)

 

記者:疫苗原理是將一部分病毒注射到人體,讓人體產生抗體;而英國此前推出的備受爭議的群體免疫也是讓大眾感染產生抗體。二者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要等疫苗?

 

陳錚鳴:疫苗和群體免疫都是產生抗體起到保護作用。但是疫苗是可控的,群體免疫的不確定因素太大,風險很大。誰也不會故意去感染而產生抗體,這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科學概念。

 

群體免疫是在理論狀態下,不做任何防疫的情況下讓60%到70%的人感染,病毒才會自然消亡。病毒主要影響老年人,他們的病死率特別高,大部分年輕人其實病死率很低,百分之零點幾。

 

記者:您提到年輕人的病死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但誰也不想成為這百分之零點幾。

 

陳錚鳴:是這樣,所以沒有人希望主動去感染。從群體免疫角度講,存在不確定性。學校裡兒童、青少年感染力很低,他們免疫力很強。感染之後大多都能恢復,幾乎沒有死亡。

 

記者:疫苗問世後能否消滅病毒?

 

陳錚鳴:新冠病毒最大的問題是疫苗還在研製,最快可能今年下半年出來。但(疫苗)還存在不確定性。

 

第一,疫苗會不會有保護作用不知道;第二,它的安全性也未知;第三,病毒不穩定會變異。就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都在換,因為它變化很快。那麼新冠病毒也可能存在同樣的情況。

 

(圖片來源/BBC)

 

記者:疫苗最快要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才能研製成功。現在到疫苗研發成功的空窗期,是否客觀上在走向變相的群體免疫?

 

陳錚鳴:這是每個國家面臨的(問題),它(封城)不可能長期執行下去。肯定要解禁,我們要學會「與病共舞」。「與病共舞」並不是鼓勵大家主動去感染病毒,但會存在被感染的風險。

 

記者:有媒體將本次新冠疫苗的研發比喻成一場競賽,您如何看?

 

陳錚鳴:放在大框架下講,這是跟病毒的競賽,而不是國家之間的競賽。

大家現在對病毒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在(中國)國內大家也認識到病毒不可能被徹底消滅。雖然中國這兩個月抗疫做得非常成功,基本上很多地方清零。但現在死灰復燃可能出現第二波第三波。

 

現在不同國家都在研製疫苗,其實是有好處的。因為很難預測哪個方法可以成功,肯定有一些會失敗。誰都很難預測。所以多頭並進,成功的概率會大一點。

 

每個國家會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保護自己公民。如果英國研製出來了,那肯定先供英國用,不會出口。英國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像比如老人、醫護人員、一線人員等重點人群先接種,有富餘之後再擴大(接種人群)。

 

疫情一個國家控制住沒用,還會死灰復燃,其它國家還會傳過來。要真正的控制,還是要靠疫苗,但對新冠病毒,即使研發成功,病毒也可能出現大的變異,使疫苗失效或保護作用減弱。如果沒疫苗,就只有通過所謂的「群體免疫」路徑,這也是無奈之舉。

 

(圖片來源/BBC)

 

記者:下一階段應該如何防疫?

 

陳錚鳴:現在很多問題不能絶對化,不可能零風險,只是把風險最小化,這個是決策非常重要的基礎。

 

解封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個風險要跟大家溝通好:一方面,個人也有責任,不要聚會,盡量減少公共活動,盡量保護自己;從政府角度講也有責任,比如大型賽事、大型封閉環境可能不能馬上解封,可能還跟疫情(走)。這些都是風險評估,怎樣將其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