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黑暗的恐懼、不適,或是對光線的依賴,你可能習慣在燈光下進入睡眠,但你知道這種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嗎?
有無數的研究調查為什麼人不應該在燈照下或靠近電子設備睡覺,在這篇文章中,專家會告訴你這些動作為你的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深入研究這個主題,首先,你必須要了解某些術語,例如「晝夜循環」。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晝夜循環的效應持續了24小時以上,它代表我們對光的反應以及對黑暗的適應。因此,在光的存在下,人類能夠釋放激素,知道是時候該起床了;同樣地,在黑暗中也會發生一樣的事情:身體釋放褪黑激素(一種介入自然睡眠週期的激素),以了解是時候休息了。
身體接收的自然光或人造光的數量將是休息過程中的關鍵。照明設備越多或時間越長,一個人進入非快速動眼期睡眠的難度就越大,這是對人體影響最深的,因為這將導致恢復性睡眠階段減少。
睡眠時開燈容易讓人淺眠,或是突然驚醒。這些影響讓夢境變得較淺層,身體也沒有「重新啟動」,因為它無法辨識現在人體是否已進入休息階段。在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說明當身體暴露於不同程度的勒克斯(環境中的光量)時,褪黑激素會變化,並且「未達到本應達到的點,且在一小時內被抑制50%」。
如果你習慣開燈睡覺,你的身體就不會完全休息,你會在夜間醒來多次,你的胰島素與抵抗力也會受到影響,即「細胞對胰島素的作用產生反應的能力」,這種胰島素負責將葡萄糖輸出血液,然而你的睡眠紊亂,極有可能導致它無法正常運作。